警惕!新冠再度来袭,目前正处小波峰!
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一是距离上次感染高峰已近一年,很多人抗体水平下降,成了易感人群。二是新冠病毒持续变异,像NB.1系列分支毒株,免疫逃逸能力变强,增大了感染风险。再加上现在人员流动频繁,也给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。
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一是距离上次感染高峰已近一年,很多人抗体水平下降,成了易感人群。二是新冠病毒持续变异,像NB.1系列分支毒株,免疫逃逸能力变强,增大了感染风险。再加上现在人员流动频繁,也给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。
近期,中国多地新冠疫情呈现小幅反弹态势,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25年第18周(5月第一周)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,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已升至16.2%,较第14周的7.5%大幅攀升。这一数据表明,新冠疫情已进入新一轮流行周期的“小波峰”阶段。
2025年5月8日,针对此问题,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,纳入 1991 年至 2015 年来自罗切斯特流行病学项目的帕金森病新发病例及匹配对照。
歌手陈奕迅(Eason)昨晚突感身体不适,今早经医生诊断确诊为新冠肺炎,须立即停止所有演出活动并进行休养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侵袭,确定首周无法如期重返高雄,Eason 非常难过也深感歉意。演唱会团队已紧急协调后续安排,原订 5 月 16、17、18 日于高雄巨
近期新冠感染又有抬头之势引发了大家的关注。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,2025年4月(第14周至第18周),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从7.5%快速上升至16.2%,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.3%升至6.3%,达到近一年来的新高。其中南方省份的阳性率要高于北方。
“孩子身上长了点小红疙瘩,这么大点儿事,能有啥大问题?”许多家长大概会这么想。可就在湖北一所小学,一位10岁女孩的“红疙瘩”背后,竟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病:会阴部尖锐湿疣。
最近,大家是不是感觉身边感冒发烧的人变多了?打开社交媒体,也总能刷到有人分享自己“二阳”“三阳”的经历。与此同时,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,在3月31日 - 5月4日这段时间,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.5%一下子跳到了16.2%,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
患者,男,51岁,因“周身乏力、纳差2月,加重2周”入院。现病史:患者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,双下肢无力较为显著,伴纳差,伴鼻腔内干燥,偶有鼻分泌物带血,无头晕头痛,无关节肌肉疼痛,无发热咯血,无恶心呕吐,无咳嗽咳痰,无视物模糊、复视,无听力减退等,
最近,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,不得不延期高雄演唱会,这一消息引发大众对新冠疫情的关注。其实,近期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病例有所增加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《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》显示,4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,且南方省份检测阳
最近,相信不少朋友都发现,身边感冒、发烧的人似乎变多了,社交媒体上也频频有人分享自己“二阳”“三阳”的经历。与此同时,知名歌手陈奕迅确诊新冠肺炎,其巡回演唱会不得不延期,这一消息更是引发了大众对新冠疫情的高度关注。那么,当下新冠疫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?我们又该
近期,中国多地新冠疫情呈现小幅反弹态势,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,2025年第18周(5月第一周)全国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,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已升至16.2%,较第14周的7.5%大幅攀升。这一数据表明,新冠疫情已进入新一轮流行周期的“小波峰”阶段。
当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连续七周呈上升趋势,近一周内新冠病例达1.42万例,创今年新高。15日,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发文提醒在新中国公民注意防范新冠病毒感染。
“又阳了吗?”近段时间,微信等社交平台上,不少网友晒出了显示“两道杠”的新冠病毒抗原试剂盒。日前,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4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。2025年4月(4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),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报告发病数位居乙类传染病首位。
新加坡卫生部和传染病局在周二(5月13日)联合声明中表示,“近期COVID-19病例数量有所增加。目前,'LF.7' 和 'NB.1.8',都是 'JN.1' 变体的后代,也是在新加坡传播的主要新冠病毒变体(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)。
最近是不是感觉身边咳嗽、发烧、嗓子疼的人又多起来了?没错,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发布消息,新冠又开始活跃了!从3月31日到5月4日这段监测期里,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从7.5%一下子涨到了16.2%,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里的新冠阳性率也从3.3%升高到
随着春天的到来,人们期待着温暖的阳光和户外活动的恢复。然而,4月以来,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却悄然上升,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警示。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、影响及应对措施。
最近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最新监测数据:目前我国流行的新冠变异株,以XBB系列为主,NB.1.8.1等子分支在多个地区持续传播,部分省市还出现了零星聚集性病例。
主动脉瓣反流(AR)合并二尖瓣反流(MR)在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,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常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。由于难以将症状归因于单一瓣膜或双瓣膜病变,并且缺乏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指导临床决策,AR合并MR的联合治疗通常面临挑战。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为高危瓣膜病
在我国,2型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(CKD-T2DM)已成CKD首要病因,疾病负担沉重,可患者知晓率不足20%、早期治疗率低于50%,加之快速城市化中饮食生活方式改变、超重/肥胖率攀升、老龄化加剧,糖尿病肾病(DKD)防控挑战愈发严峻。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尚有不足
往期直播回放尽在《临床肝胆病杂志》微信视频号关于本刊About us■ 中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■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·中文领军期刊■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■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■ 中国百佳高校科技期刊■ 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》收录期刊■ 北京大学图